食品安全問題由來已久,備受百姓關注。如何通過技術革新,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質量監控,形成全流程監管制度?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楊信廷一直在“可追溯”這條路上不懈探索。
在他看來,可追溯體系是國際公認的質量安全保障手段。盡管我國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農產品安全可追溯體系,通過技術手段做到生產、流通、管理和消費全程可追溯,但仍然面臨著諸多瓶頸。
攻克核心環節,實現精準追溯
楊信廷總結出了安全可追溯體系的三大瓶頸:一是追溯標識易斷鏈,單一環節的產品編碼難以統一,標識防偽能力弱,多環節及多包裝轉換中標識不能有效銜接;二是生產源頭保障弱,生產環節信息技術應用較多,但預警決策能力弱,導致源頭質量安全保障能力不強;三是全程管控水平低,供應鏈各環節信息采集手段單一,信息流通不能有效銜接,質量安全全程控制能力薄弱。
為了做到提前防控、減少用藥,實時監控、減少腐損,全程管控、精準追溯,近五年,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與物流技術研究,楊信廷帶領團隊持續加強技術創新,先后主持國家863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、北京市科技計劃、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、歐盟第七框架協議(FP7)等項目,不斷收獲創新成果。
針對農產品追溯編碼防偽性差的問題,楊信廷提出了“基于GS1的農產品三段式追溯編碼方法”和“基于AES的農產品追溯碼分組加密壓縮方法”,實現了農產品追溯碼的在線賦碼和防偽。同時,通過建立基于環境—病/蟲情實時監測數據的果蔬主要病蟲害預測預警模型,提出了果蔬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數據安全鎖定方法;通過開發物流配送過程、交易過程質量安全監控系統等,實現了流通過程信息采集與管理;研制了嵌入式包裝標識識讀設備,實現了面向政府管理部門的現場監管和面向消費者的實時追溯。
多模式并舉,創新成果落地開花
經過13年的研發和示范應用,楊信廷帶領團隊研發的技術成果已經成功應用到農產品各品類、各供應鏈各環節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各相關主體,并在11個省市的425個單位開展了示范應用,在應用模式上不斷推陳出新。
在天津,“放心菜”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規劃,計劃用4年時間建設“放心菜”基地40萬畝,以種植規?;?、生產標準化、管理制度化、監管信息化的標準,實現蔬菜質量安全全面提升。目前,該技術成果在天津10個區縣級72個鄉鎮級應用,已覆蓋所有涉農區縣。與此同時,這一以政府為主導的農產品追溯應用模式,也在廣州、河南、三門峽等地得到推廣。
2017年,針對天津市十三屆全運會蔬菜質量安全保障的需求,楊信廷帶領團隊開發了蔬菜專供基地質量安全監管平臺,實現了對生產基地、物流過程、產品檢測的全流程管理。
“當前,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,提高農業競爭力必然要求產出更安全的農產品、提供更透明的供應鏈信息、打造更知名的品牌。”楊信廷說,農業信息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,而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發展迅速,正在加速向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滲透和應用。他堅信,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將更快更準更便利,迎來又一新的發展機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