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制國際董事長趙勝先生
由商界傳媒與貴州習酒聯合主辦的“2018商界領袖新年論壇”,于1月24日至25日在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。“商界APP”作為大會唯一指定移動資訊平臺,將全程第一時間發布現場干貨、動態。
以下是華制國際董事長趙勝先生演講實錄:
首先,非常感謝商界傳媒的邀請。我過去十年一直在美國,今天我從硅谷的角度來跟各位分享一下,我眼里技術趨勢是怎樣的。
這是一個核聚變的時代,我把企業家所學習的課程分為五類,第一是哲學課程,第二是管理課程,第三是宏觀課程,第四是金融課程,第五是科技課程。今天,我站在第五個角度來看看美國這些科技大師,凱文·凱利這些科技先知,是如何認知和感知世界的。
未來是什么,一個美國作者寫得非常簡單,未來就是趨勢。分硬趨勢和軟趨勢,比如說人工智能,區塊鏈都是硬趨勢,很快會到來,軟趨勢類似移民火星之類。
去年科技大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講未來中國的發展,是通過科技的引領來實現中國文化的騰飛。真正改變我們社會的,是240年前在英國倫敦開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。1784年蒸汽機第一次投入使用,1860年電被發現了,電被發現是工業2.0。1969年進入信息時代,稱之為工業3.0。2013年開啟第四次工業革命,計算機和互聯網。
這是整個技術革命演變的階段。
站在硅谷,看2000年到2100年這100年間的趨勢,分五個階段。第一個階段是互聯網,把人和人連在一起,今天我們使用的網上購物都是互聯網帶來的便利。第二是物聯網,萬物互聯。第三是人工智能,人機一體,人越來越像機器,機器越來越像人。第四個階段是生物科技,來自于基因的革命。第五階段是太空科學,來自星球殖民的革命。
西方世界中心城市的更替,第一個是宗教,是西方世界靈魂存放的地方,猶太教叫1.0宗教。第二個是公元前6世紀,西方哲學。第三是佛羅倫薩,文藝復興的路上。第四是倫敦,第五是紐約,第六個中心是舊金山,下一個中心我個人的預測是深圳。
去年中國政府有三件大事,第一是十九大,提出粵港澳大灣區,領頭羊是深圳。有人問,趙老師你為什么有這樣的觀點?深圳和舊金山有一個研究模型,都是移民城市,海邊城市,都是資源相對豐富的創新城市。
我們在硅谷經常說,惠普公司是一個老年公司,谷歌公司是中年公司。按照這個邏輯模型來看一下深圳,萬科公司是一個老年公司,華為是中年公司,騰訊是青年公司。深圳的無人機,華大基因,樓宇科技這些企業的創新遠遠超過了杭州和北京。所以世界下一個中心城市應該是深圳。
我個人有四個預言:第一,2035年,中國GDP與美國持平,各約為30萬億美元,各約占世界的25%。第二,2025年,中國不會出現1千人以上的制造業工廠。第三,2030年,深圳會成為亞洲第一城。第四,下一個10年,全球最重要的科技賽道就是智能汽車,沒有其他。
你們想象一下,雷軍一個月前講全球手機的排名第一是蘋果,第二是華為,第三是三星,第四是OPPO,第五是VIVO,第六是小米,有四家公司在中國。十年以后汽車行業是不是這樣,我想應該是這樣。改變汽車的不是大眾汽車,也不是豐田汽車??赡?0年以后全球十大汽車有一半是來自中國,這是一個巨大的風口。
中國互聯網3個未來領導者之謎。第一個,10年后,百度地圖與高德地圖,誰能成為市場領導者?肯定是百度。第二個,10年以后,騰訊語音和科大訊飛,誰能成為市場領導者,我個人認為是騰訊語音。第三個,10年后,阿里云、騰訊云和華為云誰會勝出,我認為第一是阿里云,第二是華為云。
通往未來之路,見識比知識更重要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,書中自有黃金屋。中國人民大學研究院院長去了歐洲,回來寫了一篇文章,傳播很廣,他說這是一個知識貶值與見識增值的時代。
到2050年,每一個人接收的信息是今天的一萬倍。所以30年以后,真正的贏家是能夠快速處理信息的人。今天全世界的東西不是不足,而是過剩。算法比數據更重要,想象比理解更重要。真正決定未來的是想象力,想象力是未來之源。
很多人問我,你講這么多關于科技的趨勢,你告訴我什么樣的賽道最重要?影響未來大概整個有120-140個技術。我個人認為有4項技術最為重要,第一是智能制造,第二是區塊鏈,第三是人工智能,第四是癌癥治療。這四個賽道未來10年之內,我們一定能夠看到百億、千億美元的公司出現,特別是當下的區塊鏈,重新建構了生產關系。
第二個章節,認知革命的源起。關于未來認知的3個根本問題,我是誰?我怎樣和世界聯系?我怎樣想象自己?
今天所有人和世界的聯系基于兩點:第一是認知,第二是感知。假如腦袋里面有芯片,我們和這個世界的交互方式有兩種,一種是人的交互方式,還有一種是人工智能的交互方式。
關于怎樣想象自己,這個問題是開放式的。大家未來可以看一下認知的定義,認知是當下最熱的詞。認知科學橫跨六個學科,產生11個交叉學科。人工智能專業橫跨更多的學科,成為未來最重要的專業。
人工智能人才現在非常的昂貴,人工智能人才在全球是很有限的,所有的企業都會成為人工智能的企業。人工智能是一個穿透性的技術,底層是數據和算法。
今天我們閱讀最大的特征是碎片化,微信的閱讀會讓我們變得膚淺。機器人他們在討論宗教、哲學和信仰,人類變得庸俗化、碎片化和浮躁化,機器人變得更加深刻。所以人工智能發展的最后階段,面臨的問題不是法律的問題,也不是商業的問題,而是倫理的問題。
人在退化,所有聯網的機器智商都可以達到一千。我們是按照進化論緩慢進化的,而且生下的孩子當中還有殘疾兒。但機器不是這樣的,它可以優化。
阿爾法狗三個月內可以迭代16個版本,我們人類面臨最大的挑戰是進化速度沒有這么快。醫學知識的半衰期是45年,今天作為一個醫生,職業影響還很小,但是教育、互聯網和其他職業受到的挑戰就很大,這是一個知識付費的時代。
知識是怎樣形成的?第一是閱歷,第二是經歷,第三是游歷。我們看到上海有一些家長把孩子帶到法國去,他們認為這些小孩在法國待一個月,比在學校待一年要好得多。
本質上還是認知,是思維模式的較量,不是知識結構的較量。毫無疑問,在人機一體人工智能革命到來之際,人和人之間的差距變得更大,而非更小,模式也發生了變化。
在一秒鐘之內,能夠看清楚世界本質的人,和一輩子看不清本質的人,過著截然不同的人生。知識、見識和認知,知識是第一層,見識是第二層,認知才是每一個人之間差距重要的根源。
未來30年從硅谷到中國,再到歐洲,最重要的詞匯是認知。認知是人工智能相關的,人和人之間沒有本質的差別,最大的差別來自認知的差別。
每一個企業家,終其一生的目標就是拓寬認知的邊界。我在飛機上寫書,上飛機之前寫好的東西,下飛機之后很多都撕掉了,因為我的認知發生了改變。
我在國內講很多的課程,很多人問我,什么是科學,什么是技術?科學和技術是兩個概念。
從科學到技術,從技術到應用,從應用到商業,是這樣一個邏輯。德國的核心是工業4.0,原來賣設備,現在賣軟件方案。軟件硬件一體化,德國最想賣工業底層的技術標準,我們跟德國在智能制造領域競爭。
日本是一個匠心的國家,把一件事情做得無限好。我個人的觀點,這里是重慶,機器人做的麻婆豆腐,可能會打敗所有的川菜大師。一個機器人如果能夠炒過20萬次麻婆豆腐的話,它會計算、總結,它知道什么樣的溫度,什么樣的水會讓豆腐口感更好,這就是人工智能。在所有行業里面的穿透。
過去十年我們帶著手機到處跑,未來十年智能汽車帶著我們到處跑。
每個人每天24小時,三種工作方式,第一是在家里面,第二是在路上,第三是在公司。東航和國航全面開放WIFI,所以飛機、高鐵和汽車全部被重新定義。在今天,有兩個詞非常熱,“重新定義”和“重構”。
全球科技創新方向:人工智能、機器人和生物科技。美國是機器人、人腦計劃和人工智能。德國是工業4.0。美國與德國的壯志雄心,中國、美國和德國未來三國之爭,都在基礎研發上。
影響未來的六項核心技術,信息技術、工業技術、生物技術、能源技術、材料技術和太空技術。
信息技術改變了世界,德國汽車過去50年沒有發生變化,新能源汽車來的時候,從另外一個路徑出發,比如特斯拉。
生物技術,基因的編輯,被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家稱為上帝的剪刀。認為人是一個軟件,是可以被編輯的,包括基因。所以癌癥只是我們基因里某個方面有一些缺陷,搞定癌癥的一定是高科技公司,搞定汽車的邏輯上也是這樣。
編輯這個詞,商界傳媒是媒體公司,編輯分三個階段,第一是媒體的編輯,第二是機器人編輯,第三是基因編輯。傳統的雜志社里面有很多的編輯,第一階段編輯文字,第二階段機器人編輯人,第三階段來編輯基因。
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人工智能,都是人類在改造外界,但是基因編輯是外邊的技術改變人的本身。波瀾壯闊的科技公司,蘋果、谷歌、微軟、亞馬遜、Facebook、騰訊和阿里巴巴。他們不只是一家平臺型公司,而是一家無所不能的超級基礎設施公司。
騰訊這樣的公司,會達到240年前大英帝國的成就,或許我們會迎來一個公司單價市值超過5萬億美元,今天市值最高的蘋果公司價值8千億美元。
人工智能是探究人類智能活動的機理和規律,構造受人腦啟發的人工智能體。站在人工智能的角度,所有的行業都應該重做一次,新的生產力出現了。
從互聯網+到人工智能+,穿透了所有的行業,金融、智能制造、醫院、教育、交通、能源和零售等。我們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認知時代,見識比知識更重要,想象比理解更重要。
未來的科技趨勢,我們面臨的對手是美國和德國,中國在互聯網行業里擁有三家市值一千億美元的公司。
未來會產生新的物種。這是一個黃金時代,我對中國是完全看好的,我們迎來了一個機器人和生物機器人共生的機器人時代。
人類社會是否會迎來昔日的文藝復興?中國是否會借助這一輪的科技革命來完成中國的升級?實現偉大的中國夢?我個人認為下一個黃金時代就在眼前。